在中國,肺癌已連續多年位列惡性腫瘤瘤發病和死亡的第一位。
據統計,中國40歲以上人群中,大約20%都能發現肺結節,其中有5%至10%是肺癌。
“檢查的肺結節是不是肺癌?要不要用手術?”這是每一位查出肺結節的患者面臨的最大問題。
肺猶如人體的“綠色森林”,它一呼一吸間完成吐故納新:肺又猶如人體的“彈性峰巢”,它一伸一縮間維持生命的延續。肺上如長了結節,猶如一個小石子落在億萬峰巢般的迷宮中。
如何在“億萬峰巢”中精確找到在深處隱藏的“結節君”?對它進行“敵我分析”,然后實施精確施策,這是進行肺癌早診早治的重要前提。
近日,株洲市二醫院呼吸內科成功開展超聲支氣管鏡引導下經支氣管針吸活檢術,解決了傳統技術方法難以完成的氣管、支氣管外的肺內病變和縱隔病變活檢的診斷難題,極大提高了肺結節病變性質的診斷準確率,該項技術在國際國內均屬前沿技術。
患者張女士,來自炎陵,因間斷咯血20天,輾轉市、縣多家醫院,均未明確診斷。近期來株洲市二醫院呼吸內科就診。入院查胸部CT顯示其右肺中葉內側段有一個大小9㎜結節、性質不明。由于肺部病變靠近胸膜,采用傳統支氣管鏡活檢難以精確到達病變部位。如經皮穿刺活檢可造成胸膜損傷,導致氣胸,出血等嚴重并發癥,且失敗率高。
經會診討論,呼吸內科主任劉和平主任醫師,決定給患者行經支氣管鏡超聲小探頭引導下活檢術。小小的經支氣管鏡在超聲小探頭的指引下,猶如長了眼晴的“精確制導”,一針鎖定目標,一針完成活檢取樣,整個手術操作一氣呵成、精確高效,鏡檢手術不到30分鐘完成,劉和平主任醫師表示,所幸此次取出的活檢組織,經病理確診為真菌感染。
目前,經過一系列對癥治療,張女士病情已明顯好轉。由開始的擔心肺癌而茶飯不思到現在的如釋重負,張女士表示住院的這十來天像經歷了人生的過山車。“現在確診不是肺癌,感覺像吃下了定心丸,吃飯也香,睡覺也香”。目前經過一系列對癥治療,張女士病情已明顯好轉。
株洲市二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劉和平主任醫師介紹,最新全國癌癥統計數據顯示,肺癌仍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首位,發病人數為78.4萬,死亡病例約61萬,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已成為惡性腫瘤首位。早期肺癌通常隱匿無癥狀,結節醫生維以通過影像來判斷良惡性,目前主要是通過對結節進行取樣活檢來判斷。
在對肺部結節進行取樣活檢時,面臨的兩個最主要的問題:一是要精確找到結節的具體位置,二是要成功避開肺部星羅棋布的大小血管,成功取得病灶組織。
劉主任表示,傳統的氣管鏡只能看到位于氣管、支氣管腔內的病變,而對于管腔外的病變需要則需通過經支氣管鏡穿刺活檢才能明確診斷。即使作為一個非常有經驗的氣管內鏡醫師,在使用傳統氣管鏡經支氣管鏡穿刺活檢時也是如履溥冰,須萬分小心。
而超聲支氣管鏡技術是通過安裝在支氣管鏡前端的超聲探頭設備,在彩色多普勒的精確引導下避開血管,利用超聲定位支氣管腔外的病變的具體位置,通過針吸活檢獲得隱藏深處的病變部位的細胞和組織,將普通支氣管鏡的檢查范圍從氣管支氣管腔內擴展到管腔外,可得到外周支氣管周圍的腫大淋巴結和腫塊的清晰成像并精確定位,從而提高肺部周邊病變經支氣管活檢的效率、準確性和安全性。
據了解,超聲支氣管鏡引導下經支氣管針吸活檢術及徑向超聲引導下肺組織活檢術(EBUS—TBNA,EBUSS—GS—TBLB)的成功開展,標志著株洲市二醫院呼吸內科的內鏡微創診療水平和胸部疑難疾病鑒別診斷水平有了更進一步提升。
目前該項技術的應用范圍主要包括:1、肺癌分期;2、診斷肺內小結節良,惡性;3、診斷不明原因的肺門和(或)縱隔淋巴結腫大;4、診斷縱隔腫瘤,4、對縱膈病變進行治療。